1953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曾说过: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有4位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其中有一位就是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1893~1952)。令人高兴的是,今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5位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其中又有卢作孚。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他是所有渝商、所有中国商人的典范!
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自己编著多本教材。
1910年,卢作孚才17岁,就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同盟会。1911年,他以极高的革命热情和勇气参加了具有爱国性质的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1922年,他又参加了当时在爱国青年中有极大感召力,其成员有毛泽东、李大钊、张闻天、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朱自清等人的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筹办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民国十五年(1926年),靠朋友东挪西凑才筹得8000元资本,卢作孚亲自去上海订购载重70.5吨的浅水铁壳船一艘;5月,新船在上海造成,卢作孚一面派人去上海接船,一面在重庆召开公司创立大会,确定公司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第一艘船命名为"民生"轮,额定资本5万元,选郑东琴等9人为董事,卢作孚被推为总经理,在重庆、合川设立公司办事处,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开始了他的航运之路。
作为一位企业家,卢作孚在1927年又主持开展了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与众不同的是,在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卢作孚明确指出他开展的乡村建设“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里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和灾变”,而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由此可知,卢作孚在西南一隅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目的也很明确,仍然是出于爱国之心:要实现“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
而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1月之间40天的宜昌大撤退,则是卢作孚力挽狂澜,亲自坐镇指挥的一场惊心动魄,抢运人员物资撤往大后方的辉煌战斗,是他爱国企业家精神最精采的体现。
宜昌素有“长江咽喉,入川门户”之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距武汉直线距离仅300公里的宜昌便成了通过长江三峡撤往大后方的关键之地。然而当卢作孚10月23日来到宜昌时,面对的却是极度拥塞,极度混乱的场面:一是这里滞留了3万多难民,拥挤在当时仅2平方公里的城区,不少难民已无房可住,只能露宿街头。须知这3万难民中有不少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艺术家、医生和在校师生。他们都急待撤往大后方 。二是宜昌两岸码头已摆满了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都是从上海、南京、南通、无锡、杭州、武汉等地工厂企业拆迁转运来的。也别小看这些摆放得乱七八糟的机器设备,按卢作孚的说法:“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面对宜昌“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惶”的严峻形势,卢作孚深感责任重大。他亲赴各码头视察,并登上轮船,了解各轮船的性能、运载量及运行状况,同技术人员深入讨论。通过紧急调研,反复推演,卢作孚拟定出了一整套在40天内将滞留宜昌的全部难民和物资抢运出宜昌的方案来。
在卢作孚大智大勇、坚决果断的指挥下,终于如愿以偿,在40天内,将拥塞在宜昌的难民和绝大部分物资抢运出了宜昌。卢作孚大大松了一口气,他欣喜的看见:“四十天内,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出三分之二。原来南北两岸各码头遍地堆满器材,两个月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两岸萧条,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了。”
今天在宜昌市滨江公园的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的主体雕塑上刻有一段纪念铭文:“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和英雄乐章。……民族实业家、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交通部次长兼疏运总指挥,以超凡勇智,赴宜督导,……将民族工业精华近10万吨物资设备,3万人员如期成功转移,演绎了中国大内迁最壮观的一幕。”
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他青年时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自学成材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抗日期间坐镇宜昌,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毛泽东评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